直径仅1.2米!最瘦“小帅哥”完成一箭三星 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一箭三星”首飞成功。 新华社发
最瘦小
总长约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捷龙一号是我国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首枚纯商业火箭。
高效率
为实现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的特点,捷龙一号优化发射准备流程,缩短发射准备时间,采用一车一箭方式,成熟期运抵发射场后能够实现24小时内快速发射;在制造上通过大规模组批生产,缩短发射服务履约周期,与用户签约后6个月即可出厂。
新本领
在入轨过程中卫星倒置“翻筋斗”、简化控制系统与冗余设施让火箭体态“更轻盈”、通过模块化开发设计生产让造火箭“更简单”……
大智慧
捷龙一号火箭还是我国首个全面采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与判读的固体火箭,利用分布式网络完成多点并行在线数据解析、分发与判读,结合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算法设计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实现测发控和遥测数据多维度判读,自动生成测试评估报告,大幅提升测试效率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一声惊雷响彻戈壁,一条捷龙腾空而起。8月17日午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一号遥一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一箭三星”方式顺利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执行的首次飞行任务,也是我国商业火箭领域国家队的全新探索。
捷龙一号总长约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是我国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采用商业化模式面向商业小卫星发射市场打造。自2018年2月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到17日首飞成功,捷龙一号只用了不到18个月时间,成为中国航天研制周期最短的火箭之一,创造了商业火箭研制的“捷龙模式”。
“探索浩瀚宇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如今一条捷龙横空出世,打开了中国运载火箭国家队的新天地。”曾任我国“金牌火箭”型号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在发射现场激动地说。
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
捷龙一号
4大看点吸睛
作为中国运载火箭家族最年轻的新成员,捷龙一号是目前我国最小的一款运载火箭,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首枚纯商业火箭。别看它个头小,却满满的都是科技含量。
“捷龙火箭虽小,但它五脏俱全且性能优异,能实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200公斤运载能力,在我国固体商业火箭中运载效率是最高的。”捷龙一号运载火箭项目技术经理龚旻介绍,捷龙火箭在国内创新采用了卫星倒装的空间布局形式,可为卫星提供两种类型的完整舱段空间,满足用户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实现全箭控制执行机构简化设计,为微小卫星技术验证、星座组网和补网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迅速的服务。
看点①
“最瘦小”固体火箭瘦身健体有何秘诀?
总长约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是我国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别看捷龙一号个头小,但运载效率却很高,创新是实现瘦身健体的秘诀。
为实现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的特点,捷龙一号优化发射准备流程,缩短发射准备时间,采用一车一箭方式,成熟期运抵发射场后能够实现24小时内快速发射;在制造上通过大规模组批生产,缩短发射服务履约周期,与用户签约后6个月即可出厂。
在入轨过程中卫星倒置“翻筋斗”、简化控制系统与冗余设施让火箭体态“更轻盈”、通过模块化开发设计生产让造火箭“更简单”……龚旻介绍起捷龙的新本领可谓“如数家珍”。
同时,捷龙一号火箭还是我国首个全面采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与判读的固体火箭,利用分布式网络完成多点并行在线数据解析、分发与判读,结合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算法设计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实现测发控和遥测数据多维度判读,自动生成测试评估报告,大幅提升测试效率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看点②
捷龙一号研制团队以80、90后为主
“这些技术和模式创新的背后离不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60余年技术、数据、人才等各方面的积累与沉淀。”龚旻说,捷龙一号的探索,打开了一扇窗,让体制内科研院所年轻人的“金点子”能够更快拥有“试金石”,干一番新事业的创业激情让创新活力一下子就激发了出来。